close
中國經濟導報
高峰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曾引發瞭多少人對山西這方山河的向往之情。然而,近年來,環境污染卻成為山西這個資源大省的心頭之患。6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山西視察時指出,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綠色多起來、山川美起來、生活質量高起來。近期印發的《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更是將生態文明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這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具體方向。
當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山西省來說可謂意義重大:低音喇叭電容
一是黨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隻講索取不講建設。山西50%以上國土面積為生態脆弱區,人均水資源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7%,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9%,森林覆蓋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盆地環山、缺水少流、生態脆弱的地理特征,需要山西更加註重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牢固樹立全新資源觀,對自然取之以時、取之以度。
二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山西作為資源型省份,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粗放的發展方式導致生態破壞嚴重,歷史遺留欠賬較多,全省煤炭采空區達5000餘平方公裡,其中沉陷區3000平方公裡,煤矸石等固體廢物堆存量達12億噸。據測算,每采1噸煤破壞2.48噸水資源。相比其他省份,山西生態環境保護任務更重、更迫切,更需要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後級擴大機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人民群眾的期盼正由“盼溫飽”向“盼環保”、由“求生存”向“求生態”轉變。長期以來,山西污染者付全費制度未有效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統計監測體系不夠健全,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緩慢等,致使一些環境突出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引起社會廣泛關註。2015年以來,環保部先後對山西省4個設區市和1個縣級市進行公開約談(呂梁、臨汾、長治、陽泉、運城)。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山西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讓透支的資源環境休養生息,提高全省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四是擔當生態安全責任的現實需要。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維護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山西當前改善空氣質量任務艱巨,2016年PM2.5、PM10平均濃度比2015年分別升高7.1%、11.2%,是全國PM2.5不降反升的省份之一;二氧化硫年均值66微克/立方米,是二氧化硫污染最重的省份,也是煙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的省份之一。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一員、全國高碳省份之一,山西要擔當起區域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起低碳排放的全球責任,把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作為重要支撐,為全國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創造新經驗。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項行動計劃,空氣平均達標天數增加,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配合中央環保督察和狠抓整改中取得積極成效,努力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為山西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下瞭紮實的基礎。
未來,山西將始終堅持敢為人先、持之以恒,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礎,加強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點部署以下工作: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切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將太行山、呂梁山建成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的示范區,重點實施太行山、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建設,創新市場化生態修復機制。
二是加強采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治理。到2018年底完成59個采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上,將加大中央預算內的專項支持力度,研究逐步將山西省矛盾突出、財政困難的重點采煤沉陷區,納入資源枯竭城市財政轉移支付范圍。
三是實施水生態修復保護。全力推進桑幹河、滹沱河、沁河、濁漳河、涑水河等河流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加強水功能區和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加大娘子關泉、辛安泉等水源地保護力度。加強黃土高原地區溝壑區固溝保塬工作,開展呂梁山、太行山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重要水源地清潔小流域建設。
四是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以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區、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復區、交通沿線生態景觀區等為重點,構建京津冀生態屏障。到2020年,努力實現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5%。
——樹立全新資源觀,促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
一是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實施節能重點工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體制機制。在確保環境質量穩定達標前提下,在省域內科學合理配置環境容量。
二是堅持節約優先不動搖。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節水,把農業節水作為主攻方向,實施重大農業節水工程,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大工業和城鎮節水力度。實施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合同節水管理試點示范工程。積極開展節水宣傳教育。落實固廢利用產品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效防控煉焦、煤化工等行業危險廢物的環境風險。加快推進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三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逐步提高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鉛酸蓄電池等重點品種的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要把國傢級、省級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區)循環化佈局和改造作為主陣地,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鏈接。
——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綠色發展提供保障。
一是在資源利用方面,落實能源、水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強化省內各級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加快水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滹沱河、桑幹河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二是在生態環保方面,改革創新園區規劃環評工作,探索園區式、鏈條式環評模式。全面推行“河長制”,創新河湖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構建四級“河長制”體系,到2017年底在全省全面建成。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將符合條件的公益林納入國傢級公益林范圍,享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百年大計,成於實幹。當前,山西已經構建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體系,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濃厚的環境保護工作氛圍。我們要發揚“右玉精神”精神,借《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出臺契機,抓鐵有痕,久久為功,以不動不搖的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綠色革命中建設綠色山西,實現“美麗山西”。
(作者系山西省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改革處副調研員)
音響換電容
高峰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曾引發瞭多少人對山西這方山河的向往之情。然而,近年來,環境污染卻成為山西這個資源大省的心頭之患。6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山西視察時指出,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綠色多起來、山川美起來、生活質量高起來。近期印發的《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更是將生態文明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這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具體方向。
當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山西省來說可謂意義重大:低音喇叭電容
一是黨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隻講索取不講建設。山西50%以上國土面積為生態脆弱區,人均水資源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7%,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9%,森林覆蓋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盆地環山、缺水少流、生態脆弱的地理特征,需要山西更加註重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牢固樹立全新資源觀,對自然取之以時、取之以度。
二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山西作為資源型省份,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粗放的發展方式導致生態破壞嚴重,歷史遺留欠賬較多,全省煤炭采空區達5000餘平方公裡,其中沉陷區3000平方公裡,煤矸石等固體廢物堆存量達12億噸。據測算,每采1噸煤破壞2.48噸水資源。相比其他省份,山西生態環境保護任務更重、更迫切,更需要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後級擴大機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人民群眾的期盼正由“盼溫飽”向“盼環保”、由“求生存”向“求生態”轉變。長期以來,山西污染者付全費制度未有效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統計監測體系不夠健全,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緩慢等,致使一些環境突出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引起社會廣泛關註。2015年以來,環保部先後對山西省4個設區市和1個縣級市進行公開約談(呂梁、臨汾、長治、陽泉、運城)。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山西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讓透支的資源環境休養生息,提高全省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四是擔當生態安全責任的現實需要。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維護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山西當前改善空氣質量任務艱巨,2016年PM2.5、PM10平均濃度比2015年分別升高7.1%、11.2%,是全國PM2.5不降反升的省份之一;二氧化硫年均值66微克/立方米,是二氧化硫污染最重的省份,也是煙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的省份之一。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一員、全國高碳省份之一,山西要擔當起區域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起低碳排放的全球責任,把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作為重要支撐,為全國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創造新經驗。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項行動計劃,空氣平均達標天數增加,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配合中央環保督察和狠抓整改中取得積極成效,努力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為山西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下瞭紮實的基礎。
未來,山西將始終堅持敢為人先、持之以恒,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礎,加強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點部署以下工作: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切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將太行山、呂梁山建成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的示范區,重點實施太行山、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建設,創新市場化生態修復機制。
二是加強采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治理。到2018年底完成59個采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上,將加大中央預算內的專項支持力度,研究逐步將山西省矛盾突出、財政困難的重點采煤沉陷區,納入資源枯竭城市財政轉移支付范圍。
三是實施水生態修復保護。全力推進桑幹河、滹沱河、沁河、濁漳河、涑水河等河流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加強水功能區和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加大娘子關泉、辛安泉等水源地保護力度。加強黃土高原地區溝壑區固溝保塬工作,開展呂梁山、太行山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重要水源地清潔小流域建設。
四是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以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區、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復區、交通沿線生態景觀區等為重點,構建京津冀生態屏障。到2020年,努力實現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5%。
——樹立全新資源觀,促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
一是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實施節能重點工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體制機制。在確保環境質量穩定達標前提下,在省域內科學合理配置環境容量。
二是堅持節約優先不動搖。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節水,把農業節水作為主攻方向,實施重大農業節水工程,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大工業和城鎮節水力度。實施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合同節水管理試點示范工程。積極開展節水宣傳教育。落實固廢利用產品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效防控煉焦、煤化工等行業危險廢物的環境風險。加快推進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三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逐步提高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鉛酸蓄電池等重點品種的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要把國傢級、省級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區)循環化佈局和改造作為主陣地,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鏈接。
——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綠色發展提供保障。
一是在資源利用方面,落實能源、水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強化省內各級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加快水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滹沱河、桑幹河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二是在生態環保方面,改革創新園區規劃環評工作,探索園區式、鏈條式環評模式。全面推行“河長制”,創新河湖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構建四級“河長制”體系,到2017年底在全省全面建成。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將符合條件的公益林納入國傢級公益林范圍,享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百年大計,成於實幹。當前,山西已經構建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體系,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濃厚的環境保護工作氛圍。我們要發揚“右玉精神”精神,借《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出臺契機,抓鐵有痕,久久為功,以不動不搖的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綠色革命中建設綠色山西,實現“美麗山西”。
(作者系山西省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改革處副調研員)
音響換電容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