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漿經台中二手冰櫃回收過加溫,成為一整塊米皮。
工人們台中中古設備買賣進入車間前,必須換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手套。
最後,把產出的米粉泡在冷水中冷卻,之後晾幹就可以出廠瞭。
何智麗的一天,是從一碗米粉開始的。
每天凌晨6點,供貨商會將兩百斤米粉送到何智麗時常光顧的羊肉粉館,它們會被做成紅燒、清湯口味的羊肉粉,供應給這一天小店裡的近千名食客。
然而,盡管吃瞭二十多年的米粉,平時買一瓶醬油都會下意識地翻看一下生產日期和廠傢的何智麗,卻忽視瞭一個問題:米粉的來源是否安全。
作為貴州人食譜中佔有極其重要位置的米粉,其供應保障主要來自小作坊,規模化企業較少。於是,生產者的自律與誠信,相關部門的監管與引導,成為市民舌尖安全的重要保障。
米粉多來自小作坊
貴州米粉市場上的米粉,絕大多數來自小作坊。
據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省食藥監局)統計,我省現有米粉生產企業46傢,米粉生產小作坊1394傢。
這兩個數據透露出一個尷尬現狀:相比小作坊,企業的安全更讓人放心。然而,由於產能和銷路限制,這46傢企業並不能做到完全覆蓋全省88個區縣。
比如威寧縣,人口過百萬,合法的米粉生產企業和小作坊隻有20傢。
這意味著,貴州人早餐桌扮演主角的米粉,卻主要依靠小作坊來供應。
省食藥監局食品生產監督處副處長張體勇介紹,通常來說,米粉生產環節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生產場所環節衛生狀況較差,未按照要求安裝滅蠅設施、防鼠網,從業人員未著工作衣帽操作,索証索票記錄不全,出廠檢驗記錄不規范﹔二是原輔料進貨登記、索証索票記錄不全,原輔料大米存放未離地離牆,成品米粉存放設施清潔不足,生產設備清理維護不到位。
2015年,省食藥監局組織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米粉生產企業及小作坊專項監督檢查和抽檢,重點檢查濫用食品添加劑、添加非食用物質、使用陳化糧等情況。
行動中,共出動執法人員2847人次,檢查全省46傢米粉生產工廠,1394傢米粉生產小作坊,共抽檢93批次米粉,實物合格率100%,標簽合格率97.8%。
發現存在風險隱患的工廠6傢,存在風險隱患的小作坊289傢,查處案件3件,已整改存在問題的企業6傢,小作坊274傢。
這組數據也昭示著:小作坊的管理和引導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熱聞推薦:
貴州省“12315”去年收到消費咨詢投訴4.9萬件
315特別觀察:一碗貴州米粉的“修養”
不參加實習 要被休學退學?還原事情真相
清鎮市千畝櫻花競相開放高速路停車賞花小心挨罰
315特別關註:貴州2015年消費維權10台中中古設備收購大典型案例
【1】【2】【3】下一頁
全站熱搜